□ 特约评论员 周葱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北京市代表团召开代表小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谈起自己被AI换脸拟声的“受害经历”:“去年国庆,有网友说过了7天假,被‘我’整整骂了8天……惹得网友们纷纷投诉。”几天前,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靳东也说:“一些喜欢我影视剧的观众,被AI换脸视频骗得很惨,这个性质非常恶劣。希望能建立更好的规则。”
这两年人工智能技术(AI)快速突破以后,出现了很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应用,比如AI换脸、拟声等。但任何一个人的脸和声音都能轻松被用来制作各种视频,成了新的违法重灾区,见诸媒体的事例络绎不绝,可谓天下苦“换脸”久矣!这些事例表明,AI技术的滥用不仅侵犯了个人权益,还对社会秩序构成了新的威胁。
面对AI换脸技术引发的侵权问题,现行法律多少显得力不从心。如雷军遭遇换脸后,曾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却发现现有法律无法完全覆盖此类新型侵权行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传统法律条款虽然可以部分适用,但在量化损失和明确责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网上被骂了8天,损失根本没法量化。”
其实除了换脸,AI的迅猛发展还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挑战。例如,模型训练数据的合规性争议、著作版权保护问题、责任认定难题等,都是亟待解决的法律空白。例如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责任认定等问题,目前也缺乏清晰的法律界定。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麦家就此提出疑问:“一个普通人用AI写了一部小说,模仿了某个作家的风格,发表后还获得了版税,这些问题要怎么处理?如果每个人都用AI去写作,然后去发表、去挣稿费,这就乱套了。”
上述问题表明,针对AI技术带来的法律挑战,立法补漏工作已刻不容缓。实际上,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这种冲击,并开始着手应对。202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立法工作计划中,均已将人工智能相关立法列为重点任务。通过立法,扎好篱笆,厘清边界,才能有效防止AI技术被用于违法犯罪,让AI奔跑的同时不至成为脱缰野马。
从世界范围看,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通过快速立法抢占先机,试图在新技术领域引领国际秩序。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参与者和赶超者,中国也需要通过立法来应对国际竞争,确保自身的话语权。因此,AI立法不仅是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立法工作宜早不宜迟,唯有如此,才能让AI真正造福百姓,依法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