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李晓亮
天下苦“调休”久已。听起来,“调休”只是调整休息间隔时间,并未减少假期总额。但打工人经过一周繁重工作,只盼有个双休,能调整一下疲惫的身心,缓上一缓,养养精气神。但随着调休的实行,正常的工作周期被打破,后遗症就暴露无遗,民众对此吐槽不断。比如,今年“十一”黄金周,按照调休安排,从9月9日起,职工们需要上6休3,上3休2,上5休1,上2休7,再上5休1……
比“双十一”满减凑单还复杂的“调休”或者“调工”公式,曾在热搜上久居不下,这背后正是民众对高品质休假权利的强烈诉求。作为对民意的回应,1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公布,明年起,法定假日增加2天,即除夕、5月2日,同时强调:除特殊情形,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6天。
假日改革一直都“在路上”。休假模式也不是一朝形成的,中间几经调整,比如《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制定以来,先后于1999年、2007年、2013年进行修订。在节假日安排理念和时间上改变最大的是2008年,此前全国公共假期是10天。在2008年的节日调整中,“五一”三天的长假减少为一天,多出来的这两天,又加上一天,共三天分别赋予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节。大假大堵,有利有弊,2008年取消了已实行了7年的“五一”黄金周,化整为零,黄金周分散为小长假,清明、端午、中秋将成为新的法定假日。
这次增加两天假期,增加了民众的幸福感。可若问民众的感受,似乎依然不够解渴。大家之所以奢望假日只增不减,其实都源于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假日福利”的欠缺感。不是贪婪,而是历史欠账太多,总觉得我们的法定假日太少,休息日不够,而无休无止的加班、赶工,却从来没有稀缺过。两厢对比,反差刺目。
多年前,国家旅游局牵头制定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后更名《国民休闲纲要》。“休闲”的前提是,休假者有“闲情”又有“闲钱”,二者缺一不可。“国民休闲”计划要想名副其实,就要解决高品质休假的两个问题:每个劳动者都应有法定的带薪假期,也就是让带薪休假从纸面走进现实,并有刚性的制度保证;更重要的是,保证劳动者都有享受“休闲计划”的经济能力。说到增加人们的消费信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民众收入,期待政府在民众关切的就业、社保方面投入力度。
再多说一句,多的两天法定假日,不能又是连续几周打乱正常工作节奏,否则,挪工期的苦会反噬调休日的甜,蚕食掉法定休息天按部就班的休闲幸福感。决策层倾听了民众呼声,用人单位也该有成人之美的雅意,张弛有度,事半功倍,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