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坝县法院借助基层村社网格员力量诉前调解案件9件,执前督促案件执行完毕或执行和解13件,这既是阿坝县法院践行诉源治理的创新范式,更是贯彻落实“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工作的生动实践。
网格+执行
构建执源治理新格局
阿坝高原有着10435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带,执行工作常常面临人难找、财产难寻、文书难送的困境。“自阿坝县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来,阿坝县法院统筹谋划,安排部署5个辖区法庭积极对接辖区网格员,推进查人找物审执工作融入网格化,有效提升司法效率。”阿坝县法院执行干警说。
阿坝县法院将执行工作融入“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将“被动执行”变为“主动治理”,以能动履职纵深推进执行案件的源头治理。落实“执前督促”程序,审判法官主动送达《督促履行告知书》,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减少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
在一起债务纠纷案件中,阿坝县法院执行团队前往被执行人家中找人,发现其家中大门紧闭,多次敲门无人应答。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络辖区网格员,询问被执行人的行踪线索。
“据我了解,平时泽某某应该在附近村里的工地上做工,具体在哪我再去核实一下。”网格员接到法院执行干警的信息后,立刻查询被执行人的行踪。在网格员的协助下,执行干警顺利找到被执行人泽某,促成案件执行完毕。
阿坝县法院注重执源治理,坚持以网格化为抓手、联动化为关键,充分利用网格员触及面广、熟悉社情民意等优势,发挥好网格员带路指引、报告当事人去向、提供线索的作用,提高送达、找人的精确度和有效性,努力打造“人在格中寻,物在格中找,案在格中执”的执行联动机制,构筑一张全方位的协助法院执行工作的基层网络。在网格员的助力下,截至目前,阿坝县法院送达文书、查人找物30余次,促成执行完毕或执行和解13件,跑出执行“加速度”。
网格+调解
让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以前有事不知道该联系谁,如今搭建了网格员与法官的对接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家门口的服务,暖心又适用,感谢!”阿坝县一名网格员说。
阿坝县法院以基层法庭为中心,依托“一镇(乡)一法官”机制,将司法资源融入网格化管理中,形成基层治理“无死角覆盖、不延迟解纷、零距离服务”的纠纷化解新模式,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发力。
15个法官工作室的法官、法官助理与网格员结成“对子”,建立“网格法官+网格员”的联动解纷机制,常态化开展走访排查、法律咨询服务、矛盾纠纷动态掌握等20余次,诉前调解案件9件。
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涉案夫妻感情尚好,但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决定离婚。辖区网格员与结对法官联系,一同开展调解工作。网格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法官发挥专业性、职业性、法治性的优势,情、理、法齐头并进,使涉案夫妻双方当场和解、重归于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网格+法庭
绘就诉源治理好“枫”景
阿坝县法院5个基层法庭依托“网格+法官”工作模式,深化“法律进网格”,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与网格形成良性互动,疏通诉源治理“微脉络”。
网格法官走进网格,通过拉家常、唠家事等方式,摸排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根据群众的需要,与法庭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20余次,为法庭与辖区群众有效沟通、诉前调解提供桥梁,变“被动收案”为“主动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让风波止于未澜。
网格法官结对回访,为部分离婚案件的家长和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将法治温情延续,呵护“向阳花开”。截至目前,网格法官进网格开展心理辅导6次,化解家事纠纷4起,帮助引导3名未成年人重归家庭。
阿坝县法院紧扣破解制约执行难、送达难等问题,继续将网格优势融入审执工作,着力打造“法院+网格”双向互动工作方式,将司法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末梢”,推动形成“法官在网格上走,症结在网格中解,困难在网格里破”的生动局面,实现“1+1>2”的效果,让“枫桥经验”在阿坝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阿坝县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