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锦江区法院努力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要求,形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锦江实践,巧用三招在中心城区绘制出富有特色的全新“枫”景。
第一招是“躬身基层治理,厚植‘纾民困’情怀”。“为源头防范风险,实质高效化解纠纷,我们联合海棠路等多个社区建立‘法庭+社区网格’共建共治工作模式。”该院三圣法庭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给法官贴上了“矛盾消防员”的标签,有效提升了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效果,实现组织调解600余次,源头化解纠纷300余件,成功打通基层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第一招是在前端防未病,那么第二招便是在中端治已病。锦江区法院聚焦审执主业,常态化运行“5+4”未成年人保护法官工作室,构建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将诉讼服务和司法审判送至家门口,同时积极制作并发布诉讼指引,强化典型案件示范效果,大力推动“互联网+司法”深度融合,提档升级群众司法服务体验。
第三招即强化末端延伸职能,涵养“暖民心”情怀。锦江区法院主动前往3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问需座谈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还积极深入社区开展妇女权益保护普法宣传,用“她行动”关爱“她权益”,“零距离”传递司法温度。联合辖区职能部门开发应用“云学锦江”普法小程序,打造“云学习”场景,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温馨氛围。目前,该程序体验人次已突破万人次。
锦法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