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湖普法小分队”正沿着泸沽湖岸线开展普法宣传 成都环境资源法庭供图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宁蒗县与四川省盐源县交界处,海拔2690米,被誉为“高原明珠”。3日,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一场跨越川滇两省的司法协奏曲在泸沽湖畔奏响。成铁中院(成都环境资源法庭)、昆铁中院(昆明环境资源法庭)、凉山中院、丽江中院联合开展“美丽中国我先行”系列活动,以巡回审判、联动普法等创新形式,为泸沽湖织就生态司法“保护网”。
同频庭审 川滇两地共响法槌声
3日上午,泸沽湖两岸的法庭同时敲响法槌。在四川省盐源县法院泸沽湖法庭内,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对一起非法占用农用地案进行提级审理。
2017年起,陈某富、陈某父子通过流转合同取得某县盐塘镇村民土地使用权。2020年成立养殖公司后,二人明知案涉土地为永久基本农田,却在未获用地备案的情况下,擅自指挥工人露天开挖、压占土地修建牛圈。为规避监管,陈某甚至两次涂改设施农用地备案表申报材料,均被自然资源部门驳回。
经司法鉴定,该公司破坏耕地面积达50.025亩,其中39.49亩遭“严重毁坏”,土地原有耕作层完全丧失。更令人痛心的是,被毁农田位于“天府粮仓”凉山片区,其生态服务功能损失难以估量。
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审理后认为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并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当庭判处二被告人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判处被告单位罚金并承担相应的生态修复责任。
与此同时,云南省宁蒗县法院泸沽湖旅游法庭内,昆明环境资源法庭正在审理一起涉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行政诉讼。法官以案释法,向旁听群众宣讲:“林权纠纷背后是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问题,必须依法规范林地使用。”
“两案审理正值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具有特殊警示意义。一湖连川滇,两地法庭以‘同频庭审’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示了司法守护泸沽湖山水人文的生动实践。”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庭长周冀表示,希望通过创新巡回审判的形式,引导湖畔居民、游客树牢生态环保理念,引导各界力量齐心共绘生态环保“同心圆”。
共同普法 提升村民与游客环保意识
5月28日下午,泸沽湖北侧的里格半岛阳光普照,摩梭人家的炊烟与湖面的水汽交织升腾。在这幅天然水墨画中,一群身着制服的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是由成铁中院(成都环境资源法庭)、昆铁中院(昆明环境资源法庭)、凉山中院、丽江中院法官组成的“环湖普法小分队”,正沿着泸沽湖岸线开展一场“行走的司法服务”。
“非法捕捞会破坏生物链平衡、危及水域生态安全。”泸沽湖畔,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副庭长徐晓双正向游客讲解法律知识。
这样的场景在60公里环湖线上不断上演。普法小分队选取了游客集中区域设立流动服务站,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将非法捕捞、围湖造田、滥伐(盗伐)林木等典型案例转化为生动的法治故事。来自成都的游客王先生感慨:“原以为环保只是口号,今天才知道,连捡拾湖底五彩石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午后,普法小分队来到摩梭文化古村落,法官与村民围坐火塘,将环保条款融入村规民约, (紧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