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蒲薪宇 曾爱娟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今年以来,成都市青羊区法院创新“三项机制”推动医患纠纷实质调处、医患风险及时消解,全力构建区域和谐医疗环境。
“1+7+N”协同共治,拓展解纷格局。坚持党委领导、多点推进,联合政法、卫健、医保、金融等7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实施意见》,共推医疗纠纷形成医疗机构就地和解、属地联合化解、调解组织前置调解、法院司法调解裁决逐级递进的联动解纷格局。同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签订《诉调对接合作协议》,细化医疗纠纷诉调对接、调解反馈等7项规则,推动医疗纠纷案件量同比下降31.11%。
“三类专家”助审辅审,打破专业壁垒。组建专业医疗审判团队,配套建立诉前鉴定机制,提升鉴定效率。1月至9月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平均实际审理天数同比减少13天。引入2名医疗专家陪审员,明确专家辅助人出庭必要性审查等程序标准,对“无需启动鉴定程序、鉴定意见争议大、鉴定意见无法做出”三类案件,商请医学专家列席专业法官会议,补强专业知识。今年以来,已推动2件疑难医疗纠纷案件当事人服判息诉。
“三个沟通平台”同解“法结心结”,提升办案效果。在辖区涉诉较多的医院建立“医疗纠纷法官联络站”,指定2名法官提前介入指导解纷,就地化解矛盾风险。在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的基础上,增加涉案医务人员出庭环节,推动医患双方庭上沟通,为后续服判息诉奠定基础。全程加强司法释明引导,特别注重对缺乏鉴定意见的原告进行举证指引,固定诉讼思路,切实避免“以鉴代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