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雕像
水观音
越西九大碗
□ 周润秋
壹
“嶲”,这是个什么字!
金秋九月,中国报纸副刊理论研讨会在越西县举办,大家赴约而来。一个“嶲”字,让我惊诧不已。
动车从海拔约500米的成都东站飞驰南下,驶过平原,穿过大山,越过河谷,两个半小时后抵达海拔1667米的越西车站。只见白云天上飘,云雾山头横,河水城边绕,秋意田野漫,顿觉心旷神怡。
车站外就是笔直的嶲州大道,跨过架在越西河上的嶲水大桥即入县城。“走路进城只要5分钟。”越西人对动车站的选址那是相当满意的。
入城即是嶲州大道与文昌大道交叉的十字路口,“嶲州”两个红色大字夺目而来。
不懂就问。原来,“越西”源自“越嶲[xī]”。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置越嶲郡,郡治在邛都县(今四川西昌市东南)。越嶲郡辖十五县,其中有阑县(县治在今越西新民镇)和零关县,后来零关县并入阑县。1950年3月31日,越嶲县人民政府成立。1959年6月16日,普雄县撤销并入越嶲后,越嶲改为越西。
越嶲,因越过嶲水(现名越西河)设郡县而得名,不知由来的人不免会问:“这里是越西,那越东又在哪里呢?”
为何古人要造“嶲”这个字作为地名、河名呢?有人认为,“嶲”来源于越西县城西边的阳糯雪山;有人认为,“嶲”指这里有山有美女,有凹地。站在嶲州大道上,我眼睛一亮,“嶲”字是多么形象啊,完美表现了古人仰望雪山时眼中的“巍峨”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山”为峰,“隹”为鸟,最下面的符号可能是横着的弓,也许是群山之间的河谷。给阳糯雪山取名巂山,流淌在雪山下面的大河,自然就叫嶲水了。
贰
越西县城南七公里处,崖上刻着“零关”两个红色大字。
大汉王朝的历史车轮,曾在这里滚滚向前;司马相如的辉煌成就,就在此处铭刻千秋。
相如36岁时仍家徒四壁,在好友邛崃县令王吉的精心策划下,赢取17岁寡妇卓文君的芳心后,命运的齿轮才开始转动。两人私奔成都,活不下去了,又回邛崃卖酒。家有仆人上千的岳父卓王孙,本来就为女儿私奔一事大怒,现在女婿跑回来在闹市卖酒,丢人现眼的。老卓深感耻辱,闭门不出,后在亲友劝说下,才转变态度,赠与相如百万巨款和一百仆人。司马相如43岁时,20岁的汉武帝对其《子虚赋》大加赞赏,召他入朝。辞别成都,他在升仙桥的柱子上写道:“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这个擅长作赋的文人,即将走上施展政治才华的巨大舞台。
出使西域的张骞回来向汉武帝报告,在大夏(今阿富汗)发现蜀布、邛竹杖,而大夏人说是从身[yuán]毒(今印度)买来的,这说明从汉地西南至身毒,可能存在一条交通路线。并建议,通过蜀地去阿富汗,避开了沙漠和匈奴人,距离上还缩短了不少。武帝“欣然,以骞言为然”,令张骞主持“开拓西南”大局,四支队伍分别从成都和宜宾出发,“皆各行一二千里”。然而西南夷“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成语“夜郎自大”即来源于此。
这次大规模外交行动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汉武帝一直耿耿于怀。多年后,他的目光关切地望了望西域征途上的张骞,然后越过秦岭,直视遥远的西南。
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来自成都的人。
这个人就是熟悉西南风土人情的司马相如,时年49岁,两鬓染霜。相如被任命为中郎将(当时武官最高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持节出使西南,“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6年前他在成都升仙桥的誓言,真的兑现了。
老卓为衣锦还乡的女婿深感骄傲,与其他富商和官员带上酒肉,满脸堆笑拜见相如,把酒言欢。此时竟遗憾女儿嫁给相如的时间太迟了,决定按照与儿子相同的份额把财产分给文君。
相如依靠大汉天威和岳父的财富、人脉资源,恩威并施,兵不血刃,贯通成都经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冕宁、西昌的“西夷道(零关道)”。《史记》记载:“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今西昌东南)。还报天子,天子大说。”
“西夷道”从成都通往越嶲郡的零关县,所以叫零关道。今人如果为它取名,应该叫“成零道”吧。零关道全长500多公里,后来逐渐延伸,过金沙江至云南大理,与“东夷道(五尺道)”会合,再走“南夷道(博南道)”通往南亚、东南亚诸国。
零关道穿过越西南北,在境内长约150公里,越西因此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青杠关(今板桥乡青松村)的花椒在北宋时即为贡品,因此获得“贡椒”称号。为了保存花椒的色泽和香气,马帮在用篾条编织的竹桶上刷上“洋油”,竹桶因此密不透气。当地村民至今不知道“洋油”是什么,其实就是能防水防腐、耐热耐酸的桐油。凉山海拔高,不适合油桐树生长,他们自然不识此物。现在,得益于“互联网+”和先进的加工、包装技术,越西花椒再也不与“洋油”为伴了。
今天,马帮已不在,但“零关”石刻不远处的双石桥上,近两千年来南来北往的马匹留下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漫步悠悠古道,马帮“叮铃铃”的铃声仿佛在耳边清脆响起,相如慷慨激昂的文字在心中激荡——“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叁
越西,以前是多么闭塞,与外界的距离是多么遥远啊。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通车那天,轨道两边漫山遍野的越西人在看稀奇。望着轰隆而过的火车,有人不禁发出疑问:“这东西吃不吃草哟?”
火车虽然来了,但由于人口多,车次少,车站远,越西的“咽喉”还是被“出行难”紧紧勒住。
吉一阿布先生是我们采访团的顾问之一,现在退而不休,痴迷于彝族民俗文化研究,对于年轻时在成都求学的奔波之苦,至今记忆犹新。坐火车,要去离县城20多公里远的乃托站,或者30多公里远的普雄站。人口多,车次少,火车过道上的人前胸贴后背,挤得肋骨青疼。“金江的太阳马道的风,普雄下雨如过冬,越西赶车百米冲,燕岗打雷当炮轰。”这首流传甚广的打油诗,形象地记录了越西人的出行之难,也间接反映了越西人出色的奔跑能力。我建议国家田径队在这里选短跑苗子,这么多年了,应该有“短跑基因”哟。你不跑不行啊,火车一来,必须快速冲刺,如果挤不上去,要么在车站住一晚,要么回二三十公里外甚至更远的家里,次日再来“百米冲刺”。一旦塌方导致成昆铁路中断,那就只有坐汽车翻山越岭了。到西昌,要颠簸六七个小时;到成都时间更长,“朝发夕至”。
当嶲州印象档案陈列馆墙上一张熟悉的照片映入眼帘时,我心中立即给它取名《母亲》,因为我此时想起了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此刻我才知道,这个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是越西一名彝族妇女,2010年春运期间被新华社记者周科的镜头捕捉时,时年21岁。我无法想象,她如何千里迢迢挤回越西过年的。她背负高过头的行囊,绳带深陷肩膀,左手提着背包,右手紧搂幼儿,双眼坚定地注视着回家的路。罗中立《父亲》里的父亲是虚构的,而这是真真实实的母亲,背负生活,怀抱希望,坚韧前行。
路啊路……一代又一代越西人眺望远方。
小相岭,一直是越西千万年来的“拦路虎”,位于县城西南40多公里处。半个世纪前,它是老成昆铁路设计师和30多万筑路大军的“心头之恨”——由于当时隧道建设技术条件有限,6公里长度已是当时隧道建设极限,穿过小相岭则是20多公里啊,只得在图纸上“空留余恨”。筑路大军不得不绕道小相岭东南侧约30公里处,用血肉之躯和钢钎大锤,打通老成昆铁路第一长隧——沙木拉达隧道。越西人眼巴巴地看着火车站远去,只有“赶车百米冲”了。
越西人太需要铁路了!
一听说要修成昆复线,村民马上就把土地腾退了出来。那时候还没有明确补偿标准,但大家不讲条件。
筑路大军带着父辈50多年前留下的宏图,集结越西挑战“世界地质博物馆”小相岭,誓将当年的图纸变为现实。
小相岭隧道从山腹中穿过,全长近21.775公里,穿过2条褶曲、10条断层,最大涌水量可达16万方/天,为I级高风险隧道,是新成昆铁路上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的控制性工程。
2022年12月26日10时05分,一列绿色动车到达越西站,越西人翘首以盼的“公交化动车时代”迎面而来。
越西,从此驶上发展“快车道”。
肆
动车让越西融入世界,越西让世人为之惊叹。
这里热情似火——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点燃双眼、点燃心灵”。越西是彝乡,80%以上的人口都是彝族,他们把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视为夏季的开始。此时田里已结出谷穗,但容易遭虫害侵袭。人们相约这天,点燃火把走进田地,一边欢呼一边驱虫。久而久之,这个集体活动就发展成为“点燃火把预祝丰收,以歌舞和摔跤调节身心”的节日。火把是用干竹子、干蒿草等易燃材料扎成的,高度1米左右,外面用白布或彩纸包裹,并在上面洒上一些油,以便更容易点燃。
火把节当天晚上7点左右,每个乡镇、每个村子的天空都被火把点亮。人们穿着民族服饰,围着熊熊篝火,汇成欢乐的海洋。
这里生态怡人——
山是越西的脊梁。县城群山环绕,抬头西望,可见终年积雪的阳糯雪山,绵延约120公里,犹如一条圣洁的白纱笼罩山脉。主峰铧头尖为凉山北部最高峰,旭日东升时,铧尖闪耀金黄光芒。其海拔高度4791米,应该位列中国山峰百强之一吧。
水是越西的灵魂。水观音河是“水韵越西”的最佳体现,你看不见它从何而来,但千年来源源不断。它源自金马山山腹,从山脚汩汩冒出,形成水面达万余平米的潭水后,轰鸣作响越过青石板堤坝,4.7公里后汇入越西河。水观音的水有三绝:一是清澈透亮,即使夏季涨水也不浑浊;二是水质上乘,泡茶味道佳,酿酒更香郁;三是预报天气,出水口隆隆声响,不日晴天出现。
“20℃”是越西的名片。在四川省气象局、重庆市气象局主办的2023年川渝气象生态品牌产业发展大会上,越西县与大邑县、德格县被授予“避暑旅游目的地”称号,这是四川首批获此称号的地区,因为这里夏季平均气温20.5℃,人体适宜温度日数87天,人体舒适以上日数92天,气候旅游舒适以上日数69天。越西的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9%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41.5%,全域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这里无酒不欢——
酒是彝家特色饮品,“有酒便是宴”,“酒足”为敬。走亲访友带酒,探望病人也要送酒。如果发生打架斗殴等纠纷,理亏者要用酒来赔礼道歉,一起喝掉纠纷或怨恨,一杯两杯不行,再喝就是嘛。
彝家无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我们到“成昆线彝绣第一村”普雄镇呷古村探访绣娘,路口彝族女孩盛装端酒迎候。我接酒抿了一口,苞谷酒,很好喝。
这里美味繁多——
来越西,“九大碗”不可不吃。“越西九大碗”是当地坝坝宴的灵魂,已有上千年历史,2023年4月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某家办“九大碗”时,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来帮忙。“九大碗”有五个荤菜(寓意“五谷丰登”)和四个素菜(寓意“四季平安”),五个荤菜:碗面子、酥肉、粉蒸排骨、红烧墩子和咸烧白;四个素菜:红糯米饭、烧笋子、肉丝黄花汤、烧粉条或凉拌粉条。“九大碗”的制作方法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分割猪肉,要根据制作烧白、墩子、排骨、酥肉、碗面子的要求进行,物尽其用。从碗面子开始,按荤素顺序依次制作。每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比如碗面子,需要将肉用刀剁成泥,加鸡蛋、淀粉、姜米、盐、葱花揉成团,用豆筋皮或蛋皮裹成长圆条形,上蒸笼蒸熟,切成马蹄形肉片。“九大碗”须用陶土碗装菜,上菜很讲究:第一碗碗面子放正中,第二碗酥肉放在第一碗的上面,第三碗粉蒸排骨放第一碗下面,第四碗烧白放第一碗的左面,第五碗墩子放第一碗的右面,四素放在四个角。三碗一排,形成一个正方形。办一个“九大碗”可不容易——以前交通不便,要提前半年筹备,因为有些干货要在比较远的地方才能买到,即使现在,也要提前几天准备。
再上“硬菜”——坨坨肉、坛子肉、全羊汤、洋芋鸡、香肚鸡、辣子鸡、南瓜焖饭、石烙仔鸡、全排牛宴、糯米血肠、青椒香肠、洋芋猪血肠……无不让人垂涎欲滴。还有小吃——干糕、卷粉、回锅蛋、炒凉粉、荞凉粉、豆渣饼、石磨豆花、锅边洋芋、火烧洋芋、燕麦炒面、苦荞粑粑、荞麦煮粑、斗笠荞烙饼……莫不令人唇齿难忘。
越西烧烤与众不同。县城河边,各种档次的烧烤店都有,虽无所不烤,但小猪肉是首选。流水潺潺,满目滴翠,把酒临风,焦香满口,此刻只有“人间幸福,莫过于此”的感觉。
伍
金西(金口河—西昌)高速开工在即,越西将结束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物流一畅通,越西将一越千年。
越西的山水笑了,越西的彝绣、烤烟、花椒、苹果、樱桃、葡萄、猕猴桃、豆腐乳也笑了……
回成都不久,忽闻中国气象局专家组到越西核查“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工作。“中国天然氧吧”这顶桂冠,相信很快就会戴在越西头上的。
深闺中神秘、美丽的“巂”,将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本版图片由越西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