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
“八五”普法以来,成都市武侯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着力践行法治为民初心,积极探索普法与依法治理新路径,先后获评2016至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21至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区、2022年度全省平安建设表现优秀单位、四川省法治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拥有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个省级法治教育基地、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当“八五”普法时间过半,面对荣誉,回顾背后的努力,武侯区做对了什么?两个关键词:持之以恒、有的放矢。
以“提升四大效能”为抓手,武侯区坚持按照规划执行并做深做实,将普法工作做到细水长流、潜移默化;同时根据区域特点探索创新升级普法形式,推出量体裁衣的普法产品,并精准投放。武侯区的普法工作整体上稳定输出,达到全面覆盖的宏观效果,部分领域突出特色,收获亮眼成绩,最终以普法的“小切口”落脚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大文章”上。
坚持强化机制建设 提升普法保障效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武侯区坚持完善组织架构、加强队伍建设和落实经费保障,为“八五”普法打好地基。
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武侯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由区委书记担任武侯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主任,高位推进“八五”普法工作。《成都市武侯区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等纲领性文件先后印发,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目标考核,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支持、牵头单位联动协调、全区部门全力配合”的推进机制。
着力推进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印发《“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清单》并做动态调整,制定《“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考核细则》,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督促各单位落实普法责任,将普法“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将普法部门的“独唱”变为各职能部门的“合唱”。
持续扩容全民普法队伍,全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演出队总人数达到1862人。制定武侯区社区“法律明白人”工作方案及相关标准,培养“法律明白人”357名,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普法经费上,武侯区结合财政实际给予最大的支持,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各街道相应匹配、实报实销,为普法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实施分类推进 提升法治实践效能
全民普法,如何既做到“全”又达到“精”?武侯区坚持根据人群分类精准推进,以做细“四大行动”为主线,持续做深“法律七进”,继续做实主题普法。
●做细“四大行动”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根据成都市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的要求,武侯区司法局务实推动“四大行动”落地见效。
“四大行动”首先要“刀刃向内”,武侯区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开展“法治提能”行动,先后印发《成都市武侯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工作方案》《关于组织开展成都市武侯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深入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会前学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法制度,健全国家工作人员网络学法制度。“八五”普法以来,全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362次,全区各部门网络学法参学人数达4092人。
今年暑假,武侯区各个街道司法所所长接到任务,到暑期托管班开展“司法所长讲法律”活动。据悉,这个活动已开展数年,每年都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效果。望江路司法所在棕东社区为青少年以案说法,讲解盗窃、故意伤害和网络犯罪;玉林司法所以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鲜活事例为切入点,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相关内容;晋阳司法所以“在社区·爱成都”为主题,结合案例,讲解动物饲养损害责任、继承、个人信息保护、青少年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这是武侯区司法局开展青少年“学法筑基”行动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武侯区打造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法治训练营、“宪法法律进高校”三个载体,建设全省首个社区化、互动化、亲子化家庭法治教育体验中心,多措并举综合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法治纽扣”。在青少年普法产品上,武侯区也下足了功夫,汇编了全省首部《家庭法治教育手册》读本,出版原创IP《校园法制小先锋》漫画版,录制家庭法治教育系列微视频并供学生、家长及社区居民扫码即学。除了联动家庭教育,学校的普法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武侯区积极发挥法治副校长在依法治校中的作用,目前,全区各学校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覆盖率达100%。
在社区人员的“识法明理”行动中,武侯区以社区学院为平台,充分整合公共法律服务及公共教育资源,创新打造“武侯区社区法治教育基地”;以深化社区法治化建设为抓手,在各街道社区开设法治课程,聚焦社区治理重点难点,贴近民生法律需求,为社区“两委”及居民提供针对性法治教育培训,夯实社区治理法治基础,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7月25日,武侯区法院道交巡回法庭走进武侯区网约车“司机之家”,现场审案化解纠纷的同时为网约车司机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普法课。而在几个月之前,这里还举行了一场网约车司机之声法律沙龙,引导各网约车司机、网约车平台企业、汽车租赁企业及协会充分认识网约车规范运营的紧迫性、必要性。
武侯区就是这样倾听企业需求开展“守法聚力”行动的。该区深入产业园区、商协会、特色楼宇等地,常规性开展法治宣传、法治培训、法律咨询活动,指导企法易智慧法务平台研发《民营企业合规素养测评体系》,开展公益性企业合规体检。武侯区司法局还指导设立西部首个涉企公共法律服务组织——武侯区全时空民营企业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持续丰富企业合规管理、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在全国率先探索涉企法律援助新路径、新机制,助力企业管理人员提升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助推民营经济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
●做深“法律七进”拓展普法服务功能
作为普法工作的传统项目,武侯区推动“法律七进”由“法治宣传七进”向“法律服务七进”延伸。
武侯区司法局组织开展“普法讲师团基层行”“法治宣传进万家”等活动,以“订单”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以“根治欠薪冬季专项活动”为契机,组织律所、司法所、社区法律顾问送法进工地,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与能力。联合开展“开学法治第一课”活动,共同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结合文明城市创建、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等工作,深入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精准对接社区群众法治需求,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开展“送法进军营”“关爱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八一”建军节等节点营造拥军优属的浓厚氛围和社会风尚。组织法官、检察官、律师、税务人员开展“弘法助企”法治沙龙、“凝聚税企智慧,助力创新创业”主题税法宣传、“新办纳税人国地税办税指引”培训等“法律七进”特色活动700余场次。此外,武侯区司法局建立以案释法案例库,编发以案说法读本《身边的法律》共3000余册。
●做实主题活动 突出普法宣传重点
除了按人群分类精准普法,武侯区还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重要节点,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根治农民工欠薪、安全生产等专项普法活动,印发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方案》,指导全区各部门、街道结合自身职能开展主题普法活动。
如,开展民法典、法律援助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的专项宣传活动,促进广大居民群众对重点法律的了解与认识,为全面贯彻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以“三八”妇女维权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知识产权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全面禁毒宣传月、网络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节点为契机,联合职能部门开展丰富的普法活动;在每年的“宪法宣传周”期间,组织各部门、街道开展宪法法律学习宣传活动,掀起人人尊崇宪法、学习宪法、传播宪法热潮,营造浓厚法治氛围……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展各类主题普法活动3000余场次,覆盖群众180余万人次。
创新普法载体 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在丰富普法载体上,武侯区选择以文化加持,运用“法治+文化”的联动效应,取得普法和文化传播的双赢效果。具体是如何实现的?武侯区用了三个法宝:提档升级法治阵地、繁荣发展法治文化、持续深化立体普法。
法治阵地的建设是普法工作的基础,它让法律法条变得具象化,让普法过程有形化,可感可观可听可沉浸。武侯区打造了武侯区宪法广场、民法典小游园等普法阵地,为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平台,感受法治文化的熏陶,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其中,最有名的是武侯区司法局联合成都未管所打造的武侯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该基地一方面为在押未成年犯提供“面对面”法治教育;另一方面组织中小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充分运用监所改造场景,开展直观生动的法治警示教育。
利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发展法治文化。武侯区大力开展主题性的诗歌、朗诵、书画等法治主题活动,打造“三国典故”“法治历史”文化厅廊。全区加强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围绕禁毒、电信网络诈骗、老年人权益保护、人民调解等主题拍摄制作法治微电影、微视频42部。其中,《强化法治统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获得省级法治征文三等奖,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弘扬法治精神。武侯区法院还用三国文化“诸葛”打造系列IP,成立了“豌豆荚·诸葛老师”“诸葛在行”“诸葛·星火实验室”等法治文化品牌。
普法宣传还需要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武侯区整合全区各部门新媒体账号,打造武侯区融媒体中心,主动挖掘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发表省级以上媒体稿件670余篇。在《今日武侯》开设“法治武侯”专栏,推出新法速递、以案说法、法治风采等栏目62期。在《武侯电视》“武侯观察”栏目开播法治节目26期。同时,积极参加成都广播电视台《998法治大讲堂》栏目录制,其中,《难以解除的合同》案例获选2022年度优秀法治节目。
如今,武侯区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抖音等普法新媒体蓬勃发展,共推送普法信息8000余条,“法治武侯”新媒体账号先后14次荣登四川政法系统影响力榜单。
坚持普治并举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普法是为社会治理而服务,因此,武侯区坚持普治并举,互相融合渗透,加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格局。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首先是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严把合法性审查关,不断提升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标准。审查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620起,提出修改意见2200余条。《制定〈武侯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华西医美健康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打造社区法律顾问精准化管理“武侯样本”》三项成果分别被成都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评为重大行政决策示范案例、法治政府建设创新项目。2022年,武侯区入选全国第一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
为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武侯区积极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形成“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枢纽,街道法律服务工作站为支撑,社区法律之家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社区法律之家”2.0版,实施社区法律顾问精准化管理,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荣获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创新项目”第二名。
同时,建立知识产权行刑衔接机制,构建“机关+街道+园区”知识产权纠纷三级调解体系,创新“诸葛知力”知识产权公益调解机制,建立武侯区版权e法保护服务中心和18个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工作站,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高质量护航法治营商环境,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武侯区先后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和全省唯一“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
普法最终的落脚点是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平安武侯、法治武侯建设。为此,武侯区司法局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统筹区级各相关部门,成立武侯区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联动处置中心,设立个性化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品牌人民调解员的示范作用;探索建立“一园一策”商业秘密保护模式,实现商业秘密保护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法治力量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和长期竞争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获评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百强区;推进完善“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社会治理网格,推进覆盖城区“大群防”队伍建设,打造“武侯好邻居 平安志愿者”群防队伍特色品牌;依托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武侯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少数民族工作站,成立全市首个“石榴籽”调解工作室,深化诉源治理,充分运用“两法融合”调解方法,切实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八五”普法已行至半程,武侯区的普法工作始终在路上。一项项机制还在制定,一场场普法活动还在开展,一个个普法作品还在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