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坡区矛调中心,东坡区法院窗口工作人员耐心接待来访群众
眉政宣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熊勇 文/图
眉山市东坡区是眉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蓬勃发展的全省最年轻、民营经济活跃的新兴城市,东坡区商贸发达,货物往来密集,辖区内流动人口较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及城市开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各类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为拓宽多元解纷新路径,做深做实诉源治理,东坡区通过聚焦三个体系、四项重点、三项行动,构建了高效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各类风险隐患,推动多元解纷“东坡模式”再上新台阶。
2021 年至今,全区共排查各类非涉稳型矛盾纠纷8449件,调解成功8340件,成功率为98.7%。
聚焦“三个体系”
提升多元解纷聚合力
今年5月,东坡区物调委受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法院委派调解一起商住小区物业公司与19名业主发生的物业服务欠费纠纷。经调查取证,发现物业公司在服务过程中存在较多瑕疵,导致业主对物业服务不满意,故拒绝缴纳物业费。6月7日,东坡区物调委联合市行业专家管理委员会对该小区物业纠纷进行了现场查验和分析取证。通过1个多月的调解,矛盾双方最终依据《眉山市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达成了调解协议,业主撤诉。这是东坡区健全三大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形成多元合力,努力实现社会矛盾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一个缩影。
强化党的领导,健全组织体系。东坡区成立了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领导小组,全区各级各部门对应组建工作机构,将党的领导贯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以上率下层层推动。
强化资源整合,加强阵地体系。整合基层政法资源,建成并实体化运行区、镇(街道)两级矛调中心。将区矛调中心与群众工作中心合署办公,采取政法、信访部门常态入驻、重点部门派驻和涉事部门随叫随驻的形式为群众受理诉求、化解纠纷。区矛调中心运行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664批1891人次,调处化解复杂疑难矛盾纠纷265件。各镇(街道)矛调中心整合综治、公安、司法、信访等资源集成运行,构建起力量整合、信息互通、工作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强化多方联动,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建立矛盾纠纷常态摸排、研判预警、联动协作、督导问效、跟踪回访五项常态工作机制,区、镇、村三级联动,坚持每月、每半月、每周开展矛盾纠纷摸排化解、研判预警,以“抓前端、治未病”的思路推动各类纠纷就地化解。
聚焦“四项重点”
提升多元解纷创新力
记者看到,在东坡区人民法院调解中心,该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智调助手”小程序,将适宜诉前调解的案件信息、补助标准、工作要求录入系统,随后将信息推送至对应的专业调解群组和综合组。据悉,区法院以市场化抢单方式委派案件是东坡区创新调解模式的一大举措。
深化诉调对接。东坡区建成区法院调解中心,与眉山市医调委等22个调解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创新研发“智调助手”平台,以市场化抢单方式委派案件,实现立案登记、委派委托、非诉调解、司法确认“一站式”办理。2021年以来,共向调解员推送案件9162件,占同期递交起诉材料案件的60%,调解成功4093件。2022年,区法院新收案件近十年首次负增长。
推进公调对接。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区19个公安派出所落实专兼职调解员57人,全面落实村(社区)警务助理223名,将公调对接延伸至村(社区)。今年以来,全区公安派出所共调解矛盾纠纷1300余件。
做实检调对接。实行检察长定点接访、预约接访、联合接访等制度,积极推动律师群体参与检调对接,促进矛盾化解。近年来,共接访群众142件次,办理立案监督案件93件,开展公开听证32件。
积极壮大社会调解力量。在全市率先建立知识产权纠纷、金融纠纷调委会,建成个人调解室5个,兑现开办经费和运行经费60万元,打造了四川省“金牌调解工作室”——张成调解工作室等群众信得过、叫得响的个人调解品牌,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积极性。
聚焦“三项行动”
提升多元解纷新战力
在东坡区崇礼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可通过LED大屏上的实时监控画面,随时掌握辖区重点部位情况。近年来,为了加强矛盾纠纷的源头管控,东坡区大力夯实智治根基,投入硬件设施,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抓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提升行动。为了将矛盾控制在“萌芽”,东坡区积极推动三级综治中心与“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联网运用,新建视觉计算监控全天候巡查、预警重点区域和要害部位,及时预判各类风险苗头,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严格落实“1、3、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和公安武警联勤武装巡逻机制,组建“东坡邻里”平安志愿服务队261支8000余人,专群结合织密社会面防控网络,确保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及时、化解到位。
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行动。着重在金融、房地产、婚恋家庭、邻里关系、农民工工资等容易引发“民转刑”案事件的领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021年以来,共对52名涉“民转刑”隐患的重点人员落实跟踪管控措施,并定期回访,有效防范各类“民转刑”案事件发生。
围绕重点人群,开展大排查大管控行动。成立重点人群服务管理“1+7”工作专班,要求政法、公安、司法、卫健、团委等部门分别牵头七类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全区各类重点人群应管尽管、应助必助,及时消除涉及重点人群的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